Day 253. 死亡并不可怕,他们与逝去的亲人住在一起
第三季:非洲
March 6. 2017
喀麦隆. 克里比
车轮已经碾过:杭州(出发地)——内蒙古(出境)——俄罗斯——欧洲大陆——非洲大陆(摩洛哥——西撒哈拉——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马里——布基纳法索——多哥——贝宁——尼日利亚——喀麦隆,目前在喀麦隆.克里比
想要去的更远方:喀麦隆——加蓬——刚果——刚果金——安哥拉,欢迎偶遇哦~
每次写到一个非洲的城市,或者一个非洲的国家,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地想:好陌生啊!我自己都几乎不曾听说过,别人有兴趣了解吗?
可是当我了解到一个鲜活的地方后,就好似认识了一个有趣的人,总忍不住想要和大家分享。
今天,带大家认识一下一个叫卡拉巴尔的城市。
卡拉巴尔,我的卡拉巴尔
卡拉巴尔,在尼日利亚的东南端,是克罗斯河州的首府,这个干净又郁郁葱葱的小城是尼日利亚少有的适合旅行者的目的地之一,尽管这里依然有绑架、抢劫和恐怖分子的阴影,但是在这里可以get到许多有趣的内容。
1、英国军队登陆点
卡拉巴尔的港口,曾经使城市非常繁荣,这里可以容纳吃水6米的船只,是尼日利亚最好的天然良港之一。
而早在十五至十九世纪,这里是最大的奴隶码头,后成为棕榈油的主要出口点。
英国军队最早就是从这里登陆尼日利亚的,并且在此建都(1900-1906年),现在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公园,并建立了一个博物馆。
公园里祥和宁静,一排酒吧依山而建,海边还搭建了老式的凉亭,茅草屋顶上还有一个尖尖的顶,非常的尼国特色。
当年英国殖民者登陆的地方
独木舟
博物馆
码头
海边的凉亭
谁说天下乌鸦一般黑,
这里的乌鸦是白脖子的哦
尼日利亚的房子,很多有个尖尖的铁皮屋顶
2、玛丽.斯莱瑟雕像
在卡拉巴尔有一个关于双胞胎的恶俗。
人们认为当有双胞胎出世时,其中一个必定会带来厄运,是恶魔之子,所以他们会在双胞胎出生时,杀掉其中一个。
玛丽.斯莱瑟(MarySlessor)是1875年到达卡拉巴尔的宣教士,她坚持收养这些要被杀掉的婴孩,当地人都认为这个红发女人一定是疯了,不过也因此玛丽赢得了当地人的尊敬。
大家都亲切的称呼她为“白妈”,视她为一位母亲。
恶俗在玛丽的坚持下改变了,为了纪念她,建立了这座雕像。
3、电影拍摄基地
你听说过美国的好莱坞、印度的宝莱坞,但是一定不知道尼日利亚的瑙莱坞(Nollywood)吧?
尼日利亚独立后长期由军人统治,经济不振,治安恶化,电影作为产业似乎缺乏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支撑,然而庞大的人口基础为电影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瑙莱坞”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尼日利亚目前每年出品1500部~2000部影视作品,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讲述了男女老少、穷人、富人不同信仰的人群的故事,位列拍电影最多国家前三名。
尼日利亚瑙莱坞出品的巫魔风格的电影对西非、中非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甚至成为了非洲电影的代表。很多“瑙莱坞”影片聚焦于艾滋病、政局动荡、妇女解放等一系列当代非洲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当代非洲人面临的道德困境。
电影拍摄基地
4.卡拉巴尔的自然风光
卡拉巴尔有着典型的热带雨林风光,在公园里,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很像是泰国或者亚马逊丛林那样的地方。
乘坐独木舟,可以从水路进入雨林深处,那可是非常恐怖的,头上可能掉下来一条蟒蛇,一只毒蜘蛛,或者一不小心就被蝎子蛰了。。。。。我可不敢冒这个险,对于毒物、爬行类动物,一直以来就有深深地恐惧感!
——像某人说的,猫猫缺少一些野性。
尽管在路上漂泊,可是不爱喝酒,不抽烟,还是像个邻家女,没有闯荡江湖的女侠风范——其实,猫猫内心还是狂野的呀,嘿嘿!反正啦,能一直拥有敢爱敢恨敢闯的勇气,猫猫也就满足了。
卡拉巴尔盛产棕榈
发现一种很有趣的东西,猜猜是什么?
一片棕榈树中间是一个鱼塘
猜猜上面的网是做什么用的哦?
热带雨林和雨林里的植物
科普时间:棕榈子
5.卡拉巴尔独特的风俗
据说二三十年前,在城市周边的原始部落里,还有食人族,你现在看到的受过教育的穿着干净利落的年轻人,他的父辈祖辈,可能就是食人族的一员。至于为什么要吃人。。。。。据说,是因为好吃。。。。真的吗?
有些部落还有一些奇异的风俗,例如女孩子出嫁前,要关到一个小屋子里两三个月,不断的吃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让她迅速发育成丰满的女人,同时,相对来说也会变得白一点。
婚礼的时候,新娘子的婚纱是特制的,要把乳房露出来,以证明自己已经是个成熟的女人了。
又例如,那时候穷人的家里根本没有床,家长睡在一块斜靠在墙上的木板上,孩子们就睡在地下。
很多古老的传统,落后的陋习,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都已经消失了,但是还是有许多传统留了下来。
例如:他们与逝去的亲人,睡在一个房子里。
这是真的,而且是现在还存在的习俗。
pc28预测据说,卡拉巴尔的丧葬费用非常昂贵,很多穷人买不起墓地,没有钱办丧事。如果家里亲人去世了,他们会把他的尸体,安置在家里的一个小房间内,身上涂上一种汁液,可以保存很久。
那种汁液是由三种当地的树叶一起捣烂而成的,涂抹在尸体上,可以保持尸体不腐烂。据说可以保持很久,三个月、半年都没有问题,最长的甚至可能到一年。直到他们赚到钱了,可以安排丧礼下葬了为止。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脑洞开了一下——那个汁液有如此好的防腐效果,提炼出来做化妆品肯定很好啊!抗氧化呢!)
亲人去世,送葬的风俗也跟我们很不一样。
葬礼上,一开始会很难过,会哭泣哀悼,以悼念亲人的离去,接着参加葬礼的人们会开始跳舞、唱歌,开party庆祝,庆祝亲人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升入天堂。
在他们的观念里,人生老病死是很正常的事情。
他们的亲人死后,往往就葬在家门口,孩子每天出门都路过,大人每天坐在门口就看着——这在泰国、在欧洲很多地方我也看到过。如果换成在中国,人们对坟墓大多是非常的避讳、恐惧,可是当我问当地人:你们害怕吗?他们回答我,为什么要害怕啊,里面躺的是我们的亲人,曾经最亲密的家人啊。他们虽然死了,可是他们在这里,我们依然可以与他们朝夕相对,多美好啊。
即使他们很穷,可是也会把坟墓尽量的做的好一些,坟头也许还有花花草草,旁边就是各种树木,确实没有什么令人恐惧的感觉,只是一个干净漂亮的建筑,甚至有静谧的氛围。
相反,我们的墓地总是远离人群,黑夜里路过墓地,我们都会产生阴森森的感觉,害怕恐惧,绝对没有人会没事情就坐在亲人的墓地边,吃饭看书聊天。我们只会在特定的日子,去烧一堆纸钱,去放一堆鞭炮。
我们对死亡是恐惧的。
《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非洲到处有这样的蚂蚁山
——白蚁的洞穴
许多人问过我一个问题:一个人闯非洲,你不害怕吗?
扪心自问,在非洲每天面对的是茫茫未知和各种可能的突发状况,确实经常提心吊胆,甚至心惊胆战。
但是,我不害怕死亡。
我害怕的只是在路上被抢劫、被绑架、被偷东西等等,害怕的是那些因此而带来的麻烦和痛苦的过程,但是对于死亡本身,我看的很淡。
死亡,并不可怕,死亡只是去另外一个世界而已。
我喜欢在路上的生活,喜欢冒险的感觉,喜欢每天面对的都是未知的生活,这让我热血沸腾,我需要那些能够燃起生命热情的东西。
尽管我的生活可能很简朴,尽管我没有足够的旅费,经常要熬夜写游记,尽管你们在背着LV包包,穿着各种漂亮衣裳的时候,我还是背着几十块的小包,穿着七八年前的衣服,但是,我依然觉得我很快乐。
于我而言,生命的价值并不是那些外在的东西。
当我面对镜子问自己:如果这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如果明天等待你的就是死亡,你后悔你的选择吗?
我会很坦然的对自己说:生命并不总是完美的,谁也无法预料明天或者意外哪个先来临。我已经在做我想做的事情,我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任何时候,我都可以坦然的对自己交代,我没有虚度和荒废这一生。
我们大多数人都害怕死亡。避讳谈论死亡,害怕面对死亡,总是逃避终将一死这个现实,用享乐、用物质、用金钱来填补我们心中的那个空缺。
可是我想,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所以内心安然。
向死而生,这是我的人生态度。好玩儿的事情太多,时间太少,尊重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村上春树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卡拉巴尔的人,充分诠释了这句话,他们真正的把死亡看做了生命的一部分。

放学回家的孩子
最后送上一首很喜欢的歌,每次看到这歌词,就感觉心潮澎湃:
《向死而生》
曲:高晓松
词:尹约
任狂风灌满衣袖,用脚步丈量星球;
烈日下白色沙漠,被我双眼吞没;
碾过春的车辙,在秋的原野停泊;
看星河高低错落,淋湿我的过山车;
君不见沧海浩瀚磅礴,向死而生的辽阔;
信天翁在千云之上,俯瞰之处皆是远方;
白云贯日而过,天狼星立地成佛;
夜空中潮汐翻涌,是你梦里苍穹。
记得关注猫猫哦!